close

某病患因為血便、排便習慣改變,到醫院做了大腸鏡檢查,在大腸內發現腫瘤,病理切片證實為大腸癌。
醫師安排了電腦斷層檢查,顯示腫瘤並無轉移,只侷限在腸子及附近,排除了轉移的可能性,故安排手術準備切除腫瘤。
病患: "請問我的大腸癌是第幾期?",醫師: "嗯,目前看起來,應該是介於第一期到第二期之間......。"
病患:"介於第一期到第二期之間? 怎麼會這樣? 無法確診嗎? 需不需要排更精密的檢查呢?",醫師: "不需要其他檢查了,這是一定要開刀切除的,切下來就知道最終分期了。",
病患:"......................"(聽不懂,真的還假的,有沒有搞錯? 別搞錯了亂開~)

癌症分期為什麼會有模糊空間? 要了解這個,就要知道"臨床分期"與"病理分期"的差別。

大部分的固態腫瘤(如乳癌、肺癌、大腸癌)的分期都是以TNM系統來分,所謂TNM分別指:
T: tumor的縮寫,指腫瘤本身的大小或侵犯深度
N: node的縮寫,指腫瘤周邊淋巴結的蔓延程度,一般是以顆數計算
M: metastasis的縮寫,指是否發生轉移,有或沒有

不以TNM系統作為分期的固態腫瘤,如肝癌以BCLC分期、及婦癌以FIGO分期

病理分期比較容易理解,就是開刀切下來,送到病理科化驗,在顯微鏡下看到癌細胞侵犯腸子及淋巴結的程度來定義分期。吃得越深,跑出去的機會越大,周邊淋巴結越多顆被侵犯,日後發生轉移的機會也越大。

如下圖,T1、T2、T3、T4 分別代表是大腸癌不同深度的侵犯,大腸癌是由大腸內面的黏膜細胞癌化而來的,所以是由內向外侵犯,一旦吃穿整個大腸壁就是T3,侵犯到隔壁鄰居如膀胱就是T4。可想而知,T4是最嚴重的。

大腸癌分期.png

由上表,T再加上N的分級,就形成大腸癌的分期了,第一期到第三期都是M0沒有轉移,只要有轉移M1就是第四期。
T1N0及T2N0都是第一期,手術即可,手術後不需輔助性化療
T3N0及T4N0分別是第二A及二B期,手術後一部分病患需要輔助性化療
只要淋巴結有被侵犯的N1及N2就是第三期,手術後都需要輔助性化療

由上可知,淋巴結被侵犯的有無,在大腸癌是個重要的決定因素,一旦有就直接升到第三期,沒有則是第一、第二期。
從上表也可以清楚的了解,分期的目的: 1. 決定治療策略; 2. 預測預後

再回到一開始的故事,開刀前的評估稱為臨床分期,此時T及N都無法藉由顯微鏡檢查來判定,只能由電腦斷層影像來推測,所以當然是不精確的。
對於此例大腸癌病患來說,術前臨床分期的重點是區分有無轉移,有轉移就無法治癒一般不開刀,沒有轉移則開刀追求治癒然後得到術後病理分期。
所以,在這個例子中,術前分期"介於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間"是無所謂的,開完就確定了。

然而,有一些癌症如鼻咽癌、口咽癌、食道癌等,即使沒有轉移(M0),也不開刀,而以放射線加上化學治療(所謂"同步放化療",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, CCRT)的方式來追求治癒,這些腫瘤個案,就只有臨床分期、沒有病理分期,那臨床分期不精確的時候怎麼辦?

1. 如果不確定的部分會影響治療方向,那就要做更多的檢查去確認,如內視鏡超音波、更多的淋巴結切片、或是正子掃描等方式
2. 如果不確定的部分不影響治療方向,就由多專科團隊會議開會討論決定分期。

原來,門診醫師輕描淡寫的診斷及治療,一句話背後,可能是一個癌症團隊(消化內科、直腸外科、腫瘤內科、放射腫瘤、影像醫學科、核子醫學科、病理科)的集體貢獻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ndante不疾不徐 的頭像
    Andante不疾不徐

    Andante的癌症科普教室

    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