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4年,德國科學家Otto Warburg發現,癌細胞比起正常細胞,攝取更多的葡萄糖,且利用葡萄糖的方式也不同,此現象稱為Warburg effect(瓦氏效應)。
正子掃描(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, PET),就是基於瓦氏效應而發展的,利用癌細胞喜歡攝取葡萄糖的特性,將帶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葡萄糖(18F-fluorodeoxyglucose, FDG)注射入人體,腫瘤攝取FDG後,FDG衰變會放出正子(即正電子),正子與體內的電子碰撞釋放光子,由偵測器接收成像。為了進一步將正子的影像與人體構造的相對位置做精確定位,故會同時施做電腦斷層(computed tomography, CT),稱為正子-電腦斷層檢查(PET-CT)。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NTRK融合基因在那些癌症表現?下圖是目前的研究結果,出自 Nature Review Clinical Oncology 2018; 15(2): 731-47
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由前文 標靶治療系列(二) Oncogene addiction決定是否有標靶可供射擊,可知,合成藥物其實不是問題,找到有效的標靶才是關鍵。
2004年肺癌的EGFR突變,使對應的標靶治療Iressa、Tarceva、Giotrif、Tagrisso問世,展現了70%的反應率、及10-11個月的藥效(progression-free survival, PFS)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前面的系列文有提到,標靶治療成功的要素,首先是癌細胞要有理想的標靶可供藥物作用(射擊),
一個理想的標靶,大致要有下列三個特點: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常會看到媒體報導說,某人罹癌,癌症已擴散轉移,經標靶治療或化療後,腫瘤縮小、控制穩定,媒體紛紛恭賀抗癌成功,但是沒多久又報導說病情惡化死亡,這到底是怎麼說?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抗癌藥物如何作用。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Life will find the way. 這是電影"侏儸紀公園"裡面的一句話,用來解釋標靶治療的抗藥性也很貼切。
肺腺癌的標靶治療EGFR TKI,包括gefitinib(Iressa) or erlotinib(Tarceva),對於具有EGFR activating mutation的病患很有效,最常見的activating mutation包括exon 19 in-frame deletion 及 exon 21 L858R point mutation。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上期提到了標靶治療oncogene addiction的觀念,以及最經典的標靶治療基立克,這次就來看肺癌的標靶治療。
標靶治療2001年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得到成功後,針對固態腫瘤的研究很快就展開,其中得到關注的標靶,就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(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, EGFR)。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上一篇標靶治療就高端?(一)認識細胞的訊息傳遞 我們講了細胞內的訊息傳遞,以及藥物如何切斷細胞的訊息傳遞,
這一篇,我們就更進一步,看一個關鍵的問題:藥物切斷了一條訊息傳遞,細胞就會停止生長嗎?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近年來癌症醫療的進步,外科領域是微創手術及機器人手臂(達文西手術),內科就是標靶治療、免疫治療、及次世代基因檢測了。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某病患因為血便、排便習慣改變,到醫院做了大腸鏡檢查,在大腸內發現腫瘤,病理切片證實為大腸癌。
醫師安排了電腦斷層檢查,顯示腫瘤並無轉移,只侷限在腸子及附近,排除了轉移的可能性,故安排手術準備切除腫瘤。
Andante不疾不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